10月27日,刑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召开“知识产权犯罪辩护疑难问题”座谈会。专委会部分委员及律师参加。副主任张修齐主持。

图为座谈会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科在主旨演讲中,系统解析了知识产权犯罪辩护的共性法律实务问题——“明知认定”与“数额处理”,并针对假冒注册商标、侵犯著作权、侵犯商业秘密等核心罪名,拆解具体辩护要点;同时深入剖析“云盘分享”“AI 生成内容”“深度链接”等新型案件,提出体系化辩护策略,助力律师应对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专委会副主任石红英结合《刑法修正案(十一)》及2025年最新司法解释,聚焦“同一种商品/服务”与“相同商标”的认定标准、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中“明知”的证明难题,提出了破解法律适用难点、拓展辩护空间的路径。专委会副主任许兰亭则以侵犯商业秘密案为例,剖析了此类犯罪手段新型化、行刑衔接特点,提炼出从权利基础审查、罪与非罪定性、主观故意否定到证据“三性”质证等全方位的实战辩护技巧。专委会副秘书长王国祥分享了实现无罪辩护的实战经验;委员张缙以比特币挖矿程序、AI公文撰写程序侵权案为样本,从控告与辩护双重视角,揭示了商业秘密案件痛点,探讨应对方向。
刘知函律师重点探讨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的行刑衔接与刑民交叉问题。强调对司法鉴定报告进行精准质证的重要性,分享了行政程序与刑事程序衔接、刑民责任交叉的实务经验,为复杂案件的处理提供了有益启发。

图为各嘉宾发言

图为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座谈会为参会律师搭建了高效的经验交流平台。发言内容直击知产刑辩核心难点,覆盖法律适用、新型案件应对及实战技巧等关键领域。参会律师通过研讨进一步厘清了辩护思路,提升了应对复杂新型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