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您所在的位置:首都律师 > 正文
"十八'萝'·汉"培训记--记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辛辛那提大学法学院2014北京律协秋季培训项目 2014年第6期  作者:吴卿 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

  题记

  世界很小,我们来自各个执业领域的北京律师通过北京律协组织的培训,就这样在异国"遇见";世界很大,我们通过美国同行的视角,看到了法治建设、法学教育和专业法律人的另一片天空。
  谨以此篇,我们18名北京律师(自称" 十八'萝'·汉")的美国游学日记,追忆这一值得我们感谢和怀念的中美法律交流项目。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循着2012年首届培训律师的足迹,参加北京律协与华盛顿大学、辛辛那提大学合办的2014北京律协秋季培训项目的18名律师,在桂花初发的9月紧张开拔,历时21天,横跨美国东、中、西部9个大城小镇,拜访了9家律所、5家大学、4家跨国公司,两处法院、1家联邦法区检察机构、1家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了近20项培训和交流,最终,在红叶遍染的深秋,圆满地返回北京。
  18名律师涉及的业务基本囊括了公司、并购重组、证券、能源、融资、劳动、税务、行政法、(民、刑事)诉讼等领域,可谓各个层面都有可以与"老外"交流的代表。
  21天:自2014年9月15日启程到2014年10月6日返京,从50后的老律师到80后小律师,年纪跨度30多年的老老少少们,用大半个月的时间,参加集体培训,聆听同行讲解,参观跨国公司,忙并快乐着。
  9个大城小镇:从美国西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到中东部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再到东海岸的费城、华盛顿、纽约、纽黑文、剑桥、波士顿,我们用飞机飞的、大巴辗转跑的,"11路"快走扫街区的各种方式,完成了横跨美国东西海岸的紧张行程。
  9家律所:位于西雅图的DWT LLP(Davis Wright Tremaine)律师事务所,曾经是原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从政前的执业律所;总部在芝加哥的Baker& Mckenzi律师事务所,是全球知名的大所。在辛辛那提集中培训时的律师事务所,有刚与Patton Boggs合并的翰宇国际、有当地知名的Thompson Hine LLP、福布特(Frost Brown Todd )LLC、反垄断方面的Taft Stettinius & Holister LLP、政府事务和移民的Wood Lamping LLP、以及知名的纽约宝维斯律师事务所,位于波士顿主攻主权、私募基金的Ropes & Gray LLP等。
  6家法学院: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法学院、位于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大学法学院、位于华盛顿州的乔治华盛顿法学院、福坦莫大学法学院以及纽黑文的耶鲁大学法学院、剑桥的哈佛大学法学院,让本次培训多了一层殿堂级的感觉。
  4家跨国公司:微软、通用、宝洁等500强企业,通过PPT、实物展、实地讲解参观各种方式,毫无保留地展现了他们的发家史、发展史、研发史、内控合规等优秀的企业管理优势。
  两家法院:为切身体会美国法院系统,我们参加了位于俄亥俄南区的美国联邦地区法院一个关于电脑诈骗的正式审判前的hearing,更专门参观了位于华盛顿特区的联邦最高法院。
  1家联邦检查机构:美国检察系统的三级双轨,使得除总检察长(美联邦司法部长)、副检察长外,全国只有93名联邦地区检察长。很荣幸,我们拜访了俄亥俄西南部法区的检察长。
  20个培训专题:从国际商事仲裁到民事诉讼,从国际商务谈判到保密协议起草,从公司并购到能源融资,从上市实务到证券交易,从反垄断到国家安全审查,从律所管理到政府事务,从移民法到国际税务安排,从跨境交易到知识产权保护,从公司合规到劳动保障,从投资环境到反腐败等几十个议题的讲座和安排,几乎囊括了我们同行18人的所有领域。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建筑外观一角,上书——正义:自由的护卫者



  西雅图--不眠的日与夜
  
  时间:2014年9月16日
  地点: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法学院
  天气:夏末微凉
  
  西雅图,虽有evergreen city(常绿之城)之称,但是被人们争相传道更多的,是西雅图不眠夜。
  一天两晚的西雅图行程,注定是要打上"SLEEPLESS(不眠)"这个标签的。幸好有在这里做访问学者的张志冰律师的安排,我们才能在短短一天一晚的时间里,在完成法学院的专题培训,在法学院图书馆和赫赫有名的Suzallo校图书馆里长见识,在DWT律所进行业务交流,在微软总部多媒体接待中心参观等任务外,还能在给我们进行培训的仲裁员湖景别墅参加晚宴。
  位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华盛顿大学法学院亚洲法研究中心,是我们本次培训的首站。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的现代化新楼叫Gates Hall,错落在大学主校园林立的哥特式建筑中,与李小龙曾经就读的艺术学院还隔得挺远。法学院楼之所以叫"盖茨楼",因为这是比尔·盖茨的父亲威廉·盖茨,一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律师捐赠的。高楼仰止,所谓做律师,做到(捐一座楼)这个份儿上,也算功成名就了吧!
  华盛顿大学法学院亚洲法研究中心主任是哈佛大学SJD(法律科学博士)出身的臧东升教授。这位实打实的中国人,一大早就出门迎接我们这群堵在路上姗姗来迟的"中国老乡"。在主题讲座上,臧教授对亚洲法研究中心的发展史娓娓道来。从该中心对日本法的完善收藏以及不去日本也能透彻研究日本法的评价,到后期着重于中国法的资料收集和研究,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法在亚洲法研究这一大板块中日益增加的分量。
  在讲座上,臧教授认为,在图书馆悠闲看书的学者与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的律师的区别在于,律师更有社会洞察力和改变社会的能力。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学者是悠闲的,这在他提到的法律保护功能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是有利于技术革新还是限制技术革新的探讨中就足以管中窥豹。当然,我们也更能读懂,他在对律师工作的"艳羡"中,间接抛给我们的问题:作为法律人,我们有没有改变的能力?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藏在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敞亮的图书馆厚厚的书籍里,也许藏在华盛顿大学历史悠久北美排名top12的Suzzallo Library图书馆中几十位获诺贝奖的头像里,也许藏在国际仲裁员宴请的湖景别墅对面西雅图万家灯火的光辉里,也许,只是藏在我们法律人的脑海里,令我们遐想深思,入夜无眠。

参观律师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盖茨楼里的合影

  


  芝加哥--法律也摩登
  
  时间:2014年9月18日
  地点:贝克·麦坚时芝加哥总部
  天气:艳阳高照
  
  芝加哥,美国第三大城市,据说有密歇根湖的夏夜凉风和冬日寒风常年陪伴,因此俗称风城。这个季节我们没有领略她的"风",倒是这里的湛蓝湖水和湖上千帆、Art Institute的丰厚馆藏以及顶级律所提供的一流业务指南,令我们不得不赞叹她人文与自然之融合,专业与摩登之和谐。
  在芝加哥EastRandolph(伊斯特·鲁道夫)大道上看到大大的300号(门牌号,美国建筑物的门牌号几乎比大楼的楼名字体还大),这就是伊斯特·鲁道夫街300号大厦--美国医疗集团总部和蓝十字蓝盾项目伊利诺伊州分支机构所在地(因此也曾命名为蓝盾保险公司大楼)。大厦的大堂有严格的安检系统,大堂前台不仅仔细核对人员信息,还认真地逐个打印并发放印有你名字和单位的名牌。戴上名牌,乘电梯上50层,你就来到了Baker& Mckenzie(贝克·麦坚时)奢华的前台以及用一整层楼开辟的会客空间。这里细水环流、设施现代、落地窗外风景独好,这里有精致的点心和饮料,这里更有匆匆而过的律师忙碌的身影。
  当我们被带到一个宽敞、能容下几十人的大会议室时,我们被《变形金刚4》曾在这间乍一看与其他会议室并无不同的房间里拍摄所震惊。带我们参观的合伙人解释说,他也不知为何选择在此,也许是因为从这间会议室能够看到这座曾经得过建筑大奖设计独特的电梯和楼梯构造,对3D高科技电影来说,更有时空穿越感和空间层次感。
  有了"拍过电影"这层感性认识,我们在50多层的高楼上,上一堂关于"Legal issues on china investment and M&A in the U.S."(中国境外投资及在美并购法律问题)专业辅导课更觉"高大上"了。短短半天的时间里,围绕着并购方式、并购协议、并购路径、并购成本、税务安排、境外并购安全审查等各个相关联的专题,秉承双方各自对中国更了解或对美国更了解的底气,双方抛出了更多问题,也获得了更多的答案。问者热烈,答者热情,主讲人甚至推迟了他后来的会议,在培训后和我们坐下来继续讨论。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多一些中美双方的思想碰撞和业务切磋,这比起窗外的无敌湖景(密歇根湖)、室内精致的点心、"拍电影"的摆酷想法来,显然更是我们此行的初衷和本意。

参观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芝加哥总部,在该律所总部大堂的全体留影


 
  辛辛那提--法官VS检察官
  
  时间:2014年9月25日  
  地点:辛辛那提联邦法院&检察机构
  天气:秋高气爽
  
  辛辛那提是本次培训项目的大本营,除在辛辛那提大学参观和接受培训,在律师、会计师事务所交流业务外,遇见这里幽默风趣又见识博广的法官、帅气逼人又严肃认真的检察长的经历,更令我们对法学教授、专业律师之外的美国司法系统里的另一类法律人,有了新的认识。
  这天,因为要旁听法官聆讯(hearing,主要是法官初审或公开审理前单独听取听各方陈述,以推进案件进程),我们都盛装出席,早早就到了法院外接受安检。负责安检的司法警察,体态肥硕,把着安检门口,简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不过,一听说我们来自中国初来旁听,立刻就微笑着让我们进入,笑容可掬如接待贵宾,还连连道谢。
  负责审理电脑诈骗案的美国联邦南俄亥俄地区法官Judge Barrett,此前是名律师,经过白宫和州参议员的提名及认可后,他才成为联邦法官。Judge Barrett热情地将我们请进他并不宽敞的办公室:办公桌占了1/3,会客茶几、沙发占了1/3,他的个人收藏、家庭照片又占了一角,再装入我们站着坐着挤着的十几位争相提问的律师,大有"济济一堂"、"促膝长谈"之势。
  法官首先向我们简要介绍了案情。区别于民事诉讼原被告翔实的证据和陈述,法官所得到的刑事案件信息少之又少,只能通过庭审的方式逐渐了解,所以,法官的庭审至关重要。唯有通过层层程序,你才会与真相越来越贴近。在亲临观摩了近一个小时的聆讯后,法官又将我们带到陪审员室,在没有窗户的封闭房间里,热情地为我们讲解陪审员和法官审案的各自优势和劣势。他的角度也启发了我们,大家纷纷提问,畅所欲言。
  临走前,他还不忘告诉我们,他曾来北京学习的儿子,回国后还在华盛顿D.C.开了家火锅店!这是有多热爱中国--的美食!
  区别于法官的热情高调,检察官相对低调得多。
  这天下午,我们匆匆前往检察机构办公室与俄亥俄西南区的联邦检察长U.S. Attorney Carter及其两名助理检察官会面。这里之所以称为检察机构,是因为他们的办公地区并没有像法院一样的大楼,而是"隐藏"在一个商业写字楼的楼层里,来回走了几个街区才找到,楼里楼外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检察院"的标记。
  作为全美国也只有区区93人的联邦地区检察长,Carter首先介绍了他们繁重的工作,每年代表政府提起的案件中,有75%是刑事案件,25%是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中大部分是移民、毒品、反恐、白领欺诈、互联网案件。此外,不同于其他主讲人主要负责回答各种问题的惯例,Carter面对我们这群非"检察系统内部人员",也抛出了不少他的问题,比如:应如何审视和处理代表政府的DA(District Attorney,在美国独立检察官制度下权限很大)与民众的关系?中国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如何看待美国学校安全问题所引发的越来越苛刻的学生管理制度,等等?所以,当我们"洋为中用",试图学习并借鉴西方经验的时候,西方本身也在审视、思考其自身制度的优劣。果然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哥特式风格教堂的史特林图书馆


  
  华盛顿--情牵最高法
  
  时间:2014年9月29日
  地点:华盛顿特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天气:阴沉
  
  美国最高法院和最高法院的Justice们,在我们看的众多美剧中也露过不少脸,但真的绕过几个街区身临其境时,分组列队安检进入参观的我们,居然也有些"紧张"。 也许是因为这天天气多云,气温骤降,也许是因为最高法院附近都是"大单位"(包括白宫、国会山遥相呼应、财政部、商务部、以美国总统命名的图书馆),也许是有举着牌子抗议的个别美国民众,让周围的气氛显得有些阴沉吧。
  建于1935年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外在展现更多的是科林斯式建筑艺术:正义之思、法律之威的雕塑,"Equal Justice Under Law"的箴言,民主之尊崇的名人浮雕;内里的结构则相对简单:一楼是修建史、著名案件和法官油画、播放法官采访的小影院,以及造就了赫赫有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的约翰·马歇尔大法官的威严坐像;二楼则是等候大厅和联邦九大法官的审判法庭。
  占地有7000多平方英尺的法庭,用赭色的帘子、象牙色的大理石柱子、桃心木的座椅以及各类名家浮雕,营造了法律不可侵犯的神圣场景。我们去时,尚未到开庭期(每年10月到下一年的6月),因此最高法院长期接待游客进行介绍的女士,不厌其烦的向我们讲解了东西墙、南北墙上的浮雕典故,这其中,就有孔子!当你在异国他乡,在一众西方诸神里见到宽袖、拱手的形象时,你能深深体会到设计者对东方文化和教义的尊敬吗?你也会被深深地感动吗?所谓法有国别,却无国界,就是如此吧。
  值得补充的是,这样的感动,也勾起了我们的思乡情绪。当时,正逢北京"十一"国庆假期,异国他乡,在我们辗转赶路的大巴和州际公路上,有领唱的律师一提议,我们集体都开始高歌"歌唱祖国"。一曲终了,大家还循环播放,甚至还有人偷偷抹眼泪呢!

俄亥俄州南部地区联邦地方法院大楼门前的全体合影


  
  哈佛、耶鲁--殿堂级的观摩
  
  时间:2014年10月1日-2日
  地点: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法学院
  天气:阴雨
  
  辞别辛辛那提一路向东,同时也迎来了北美入秋后的阴雨绵绵。但是,秋风秋雨并没有愁煞我们,阴雨也抵挡不住我们参观法学院的热忱。当然,参观法学院,一定要去他们的图书馆。
  穿越马里兰、新泽西,我们在小雨微凉的清晨到达了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小镇。不论是林荫道旁参天的大树,还是刻意做旧的学生宿舍,以及教堂式的史特林图书馆,使得中世纪古典风格的耶鲁大学更显神秘。
  带我们参观的耶鲁大学代表非常自豪地介绍学校有几千万册藏书,尤其是古籍善本图书馆,全馆四面八方均用半透明的特殊大理石建造,如同一个隔热隔光的石库,隔离太阳辐射,上下六层,每层书架通天达地,用透明玻璃隔离,所有善本只限在馆内借阅。最著名的藏品当属最早的活字印刷本之一的Gutenberg Bible古腾堡圣经,据说全美国也就几本。
  出了图书馆,向导遥指远处有座小小的灰白楼,我们谁也没有猜到,那里据说就是校长办公室。

古典庭院式风格的耶鲁大学法学院大楼一角


  区别于耶鲁的低调古典,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小镇的哈佛,显得更加热闹和现代。
  哈佛的向导也是位中国人,带领我们穿越学生进出的法学院走廊,参观舒适带壁炉的学生中心(屋顶还是个能源循环利用的大花园),从国际法中心门口的"爱在哈佛石凳"后,就能钻进法学院图书馆--这个向全世界开放的、全美最大的法学研究图书馆。
  图书馆非常人性化,一楼有阅览室,学生可以借阅书籍和DVD,还可以用专用电脑上网查资料,二三楼是基本藏书,图书馆内藏书可随借随看,甚至还专门为学生提供了"站式阅读台",坐累了,起来,可以站着看。
  图书馆的各层都挂有著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律师、院长或法学教授的画像、雕像。图书馆的四楼,是哈佛引以为豪的珍藏馆,稀有的书籍、作者手迹、油画,用科学的方式保管,而且可浏览、向全世界开放。这就是哈佛的气度。
  众人纷纷感叹,有生之年,在这里学习西方法律,甚至东方法律,研究法学史甚至世界史,对法律人来说,将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

哈佛大学图书馆外的石凳与可租借的自行车

 
  初来乍到,就在华盛顿大学和辛辛那提大学进行各类培训、参观、学习、生活,这期间我们"十八'萝'·汉"不仅丝毫没有违和感和陌生感,相反,大家伙儿一路上都是"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互相提携,情同手足。
  来自天元所的任燕玲律师,凭借多次访美的经验和超强的沟通组织能力,成为我们的"带头大姐",我们亲切地称她"任团";来自金诚同达所的梁枫律师,是钦定的"带头大哥",为我们开路开门一马当先,还自掏腰包搞团队建设,走了一路,也操心了一路,我们亲切地称他为"梁团";来自中洲律师事务所的史江红律师和众鑫所的杜宇律师,总是自愿为我们的饮食起居、早起活动操心忙碌,是我们如影随形的"影子团长";来自大成(上海)所的索建国律师与正义所的齐耐力律师,虽然已经是团里的前辈级别,也总能和我们保持节奏一致,勤奋的劲头甚至比我们还足;来自竞天公诚所的郎律师,虽其自称"老狼",实际上却儒雅风趣,请客喝酒也豪爽得很;来自圣运所的王有银律师,人高马大,又加上名叫"有银",是团里公认的高大上、真土豪;来自高通所的高小侠律师,是团队唯一的税法律师,只要讲课和财务沾边,我们就荣幸的请她代言;来自海勤所的焦衍律师,积极乐观,她的"哎呀,真是太perfect了"的口头禅和乐观,令一路上的风景人情更加生动有趣;来自易行所的罗娟律师,勤学好问,每次上课之前都做足了功课,带原版书籍回来的就数她多;来自隆安所的徐阳律师和来自阳光时代所的朱磊,双入双出,有着全团最好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来自安迪所的张万成律师,积极鼓励大家参观美国各机构的"大单位",也自愿为大家扛了一路行李;来自融世所的赵笑天律师,是我们钦定的摄影师,任何街拍、人物在他的镜头里都是最美的风景;来自首创所的周薇律师,极爱奶油甜品,一笑起来更是甜美,是我们心目中的American Pie。当然,还有万商天勤所的"小吴"--我,培训之余,积极筹划大家走遍美国的"大"事!
  总之,我们随行的18名律师,就如同"十八'萝'·汉",各有所长也各有特性,一路走来,每个人的故事都可写出经典长卷,限于篇幅,只能记录个别,以飨读者。
  
  团长三人组
  依稀记得众人初入境时,我们在时差和域外的不适中,梁、任团打头阵,查行李问路,数人头带路,在队伍前振臂高呼的景象;还依稀记得我们都摆好pose,一路用相机记录的王团不厌其烦地摁快门换角度高喊"再来一张"的景象;还依稀记得在奢侈的西餐店、热闹的酒吧中,团长们自掏腰包"犒劳"辛苦学习的我们。借着每次出行打头阵的原因,也由于各个课堂、教室、律所的大门都是非一般厚重,梁团更是荣升为我们的"门神",每次都耐心地等着我们鱼贯而入、鱼贯而出。现在想来,"门神"当时一定也是默默数人头,力求一个都不能少吧。
  土豪的爱国心
  在辛辛那提一次反垄断培训课上,讲课的律师在对比中美反垄断法条款时,用了一张模糊的中国地图。在提问阶段,我们的"土豪"举手起立,严肃地告知美国律师少了只脚的中国地图有误。当即,讲课者也意识到了,告诉我们是他疏忽了,图片主要是作法规对比时的插图而用,所以没有仔细查看,并连忙向我们道歉致意。原来,嘴里嚷着要听移民讲座的"土豪",也有拳拳爱国心啊。
  当道具成为奖品
  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课上,讲到"利益"部分,讲课者拿了一个橙子,和同事就谁应该拥有橙子这一标的物举例,生动又实在的"道具",让我们对谈判中双方的心理预期和利益分割有了感性认识。就在这堂课上,我们的罗律师积极举手提问,提出一系列的good questions。最后,当我们以为讲课者拿起橙子又要举例时,他却将橙子抛给了罗律师,并称她问了全场最好的问题,这是奖励她的勤学好"问"。奖品虽小,意义却不小。小小一个橙子不仅胜过了我们的掌声,更代表了美国律师的认同。
  一扇窗能将你带入一片风景,一个好楼层能将你带入一片好视野,一群积极向上的人能让你感受到满满的阳光正能量。尽管异国培训,使得我们18位律师初次见面,就开始了"不了解Ta就带Ta去旅行"的"7-24"集体行动模式,但借用毛主席的话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北京律协的一个共同项目,走到了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在一起,在不长也不短的二十多天里,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回国前的学习分享会上,我们"十八'萝'·汉"纷纷畅所欲言,分享收获和感悟。当然,提到最多的,还是感恩和感谢。
  感谢在漂洋过海去学"法"的时候,有大家一起同行;感谢在异国他乡最陌生的时刻,有大家一起陪伴;感谢在法治发展成熟的法域,有大家一起学习;感谢在遇见最美的风景的时候,有大家一同分享;感谢在乡村公路、摩登世界里,有大家一同前行。
  临到最后,我们最感谢的,还是这个两年一期的项目--让我们在最美的季节、最佳的高度、最好的角度、欣赏了最"美"国的风景。
  

与俄亥俄州南部地区联邦检察官的合影留念

  

打开微信扫一扫
通过手机分享
主办单位:北京市律师协会技术支持热线:010-65155090
京ICP备1501244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312号